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供应链金融 >> 正文

企业去杠杆密钥 供应链金融还需银企结合

2017-12-14  来源: 搜狐   浏览量:
供应链金融是企业去杠杆的密钥之一,经济分析师认为,企业应收账款、库存两项在经营活动中占比较高,是中国企业杠杆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本网讯:供应链金融是企业去杠杆的密钥之一,经济分析师认为,企业应收账款、库存两项在经营活动中占比较高,是中国企业杠杆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产业链都是下游核心企业欠上游中小企业的钱,上中游企业手握大量应收账款,但银行抵押、信用融资又十分困难,盘活上中游企业的应收账款,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降低企业杠杆率。”原中国外商投资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副会长屈延凯表示。

  目前,有些企业面对的是下游付款周期在3个月至12个月的大型企业买家和上游多达数百家的供应商,付款周期经常不匹配。而以往收到未到期承兑汇票只能自掏腰包贴现,应收账款融资则大多只能通过保理公司,期限长、利息高、折扣大,因此不得不多次求助于短期贷款,推高资产负债率。

  供应链金融直接切入产业链环节,将贷款期限和企业生产销售回款期限结合起来,可以降低企业因为现金流被占用而抬升的杠杆率,并弥补银行业务在场景方面的缺陷。某银行相关专业人事表示,“即银行通过对核心企业授信,将整个产业链连接起来,上游企业可以在授信范围类凭借与核心企业的合同业务来办理融资,也有效区隔风险。产业链越长,盘活资金越多,银行发展客户速度越快,收益也更大。”


  银行争食供应链金融

  虽然早在10年以前,就有不少银行推出了基于应收账款等供应链环节的金融产品,但因为当时信息处理效率低,对合同和企业资金流向难以监控以及企业有重复质押应收账款等问题,发展速度较慢。

  而近期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与技术进步和金融基础设施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不仅提高了银行处理企业合同、票据质押的效率,应用分布式记账技术还让以往的合同造假和重复质押变得困难,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大数据等方式对企业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监控甚至形成交易闭环,从而降低风险。目前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都在竞相加入供应链金融行列。

 如银行成立应收款链融资平台、建立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搭建供应链金融中心等。其中,多数银行的模式主要是通过搭建线上业务平台,让企业可以直接在线上申请,利用经确认的应付账款、未到期票据等进行融资。

  以银行为例,针对企业经营的流动性问题,推出了资产池、票据池、应收款链等多种融资业务,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授信来把控应收账款质押的风险。

  简单讲,即中游企业可以将下游大型企业支付的大额未到期票据、经下游企业确认的应收账款,拆分成多张小额票据、应收账款支付给多家上游供应商。或在网络上将票据、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大额存单、理财产品、信用证等速动资产分类入池质押,生成池融资额度,在额度内随时办理短期贷款,开立保函等各类融资业务。

  其中,货币资金、电子存单、电子银行汇票、理财产品、应收银票等无须授信即可入池,而应收商票、非信用证下出口应收账款、国内应收账款、股票基金等需要授信后入池。票据、资产池的业务满足了公司验票、换开银行承兑汇票、通过票据质押释放信贷额度、通过票据质押释放信贷额度以及票据获取财务收益的需要,减少了公司对于因为流动资金占有而产生的短期融资需求。


  供应链金融的新应用

  虽然目前众多金融机构都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但传统仅仅通过对核心企业授信来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思路会让客群变小。一个75分的公司,可能会有一个90分的产品或一份95分的合同。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还应该是根据真实交易信息以及供求关系,通过区隔同一企业的不同现金流,锁定其中有效部分,实现风险隔离。

所谓产融结合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指金融机构单纯将资源向实体企业倾斜,还需要切实的考虑企业的商业模式,从而提供有效的融资方式来促进企业与整个产业链发展。

  未来银行介入供应链金融会呈现“线上化”、“紧密嵌入交易环节”两大趋势。因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基于真实交易而产生的,因此风险点主要是对资金流的管理,需要银行紧密嵌入交易中。如有些银行对采用互联网技术和可视化技术,随时了解货物在哪里、资金在哪里、交易对手在哪里,以此对接到企业的财务系统,及时获取交易数据。

  此外,未来不仅是银行、产业公司、第三方平台等单独建立自己的应收账款平台,还应该建立行业性、地区性的应收账款交易转让平台,真正盘活中小企业手中的应收账款。(责任编辑:张旻)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