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监管 >> 正文

中国金融业面临双循环新格局提出的新任务

2020-11-26  来源: 内蒙古金融网   浏览量:
在双循环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业要做出哪些转型和调整,才能更好地配合和推动双循环?这既是对中国金融业提出来的新任务、新挑战,也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机会。

本网讯:在双循环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业要做出哪些转型和调整,才能更好地配合和推动双循环?这既是对中国金融业提出来的新任务、新挑战,也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机会。


第一,从双循环发展格局评估看,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明显落后于中国实体经济开放程度,在支持双循环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转型的新阶段,更为关注内外循环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全球和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重新布局,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和投资规模等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在不断深化,中国内部的产业转型需要更多金融资源创新性地支持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带来对于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新需求,中国有条件抓住当前的时间窗口来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


第二,在双循环的过程中,金融体系需要创新性地做出调整,以更好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不断推进,原来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增长空间在逐步减弱,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来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来提升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化、高效率的金融体系的配合和支持。


具体来说,相对于传统经济,新经济有不同的产业运行特征,这些差异化的产业运行特征就会带来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中国产业的转型,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新任务是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把金融资源从原来的传统产业转到这些新经济领域中去,进而促进整个经济转型的进展。这就需要中国的金融体系深入研究新经济的特点。新经济的细分行业有很多,中国的金融体系有条件进一步研究相关行业的新特征,促进金融体系服务于新经济的创新。


第三,在经济双循环格局下,中国金融体系要更加关注普惠金融,更加强调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更广泛的长尾客户。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看,在分支机构网络布局等方面,应当说已经相当庞大了,中国主要的几家大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应当说在全球同业中都是领先的,网上的服务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需要关注的是,依然还有部分中小企业没有银行账户,还有部分人群可能很少使用银行的服务。怎么通过普惠金融的发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为这些群体提供好的金融服务,应当是下一步中国双循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2035年再翻番增长目标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经济双循环需要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金融和绿色金融。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重视主动控制碳排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战略变化,如何体现到金融体系中呢?现在中国金融体系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怎么更多地把绿色金融扩展到绿色投资、ESG投资等领域,促进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有绿色发展的意识,并把这种理念变成具体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项目、投资项目。从目前的进展看,现在中国金融体系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怎么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变成具体的投资和金融产品,其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中国金融体系继续付出努力。


第五,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在开放中积极地调整创新。经济金融体系的转型过程,实际上也是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收益的分布状况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当然就要求金融监管体系积极做出调整。这既包括中国金融科技业的发展在逐步地模糊金融和科技之间的边界,监管机构需要在给创新留出一定空间的前提下,还能保持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监管,避免出现大范围的监管套利。其次,怎么样在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保持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有效监管框架的运行,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监管怎么积极地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的参与度、扩大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影响力、怎样通过金融合作的手段来促进区域合作,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新的环境下推动开放和创新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总体来看,在经济双循环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业也面临着双循环新格局提出来的很多新的任务,这些任务既可以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挑战,也是中国金融体系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稿源:大河报  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