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扩大开放和科技创新激发经济新活力

2019-05-20  来源: 金融时报   浏览量:
上周,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本网讯:上周,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围绕经济、科技、文化等话题,促进不同文明的直接对话,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以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和谐包容发展。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演讲时也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改革、开放、发展三者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等改革走向纵深,各领域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


  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再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短短一个月内在北京相继举办的不同主题的全球性盛会,无不彰显着中国在各个领域开放与合作的脚步正越来越快、越来越坚实。


  金融、科技、文化等都是实现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正在加速。此前,银保监会网站发布消息称,继去年发布实施15条对外开放措施后,近期将在深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拟推出12条对外开放的新措施。


  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也是激发社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释放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且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也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动化解冲突与矛盾,其背后也有不断崛起的科技力量。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汇融合并相互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核心力量,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版图。


  在迎合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基础上,中国积极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加速新兴技术研发,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数字经济也持续释放着红利。


  在上周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再次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


  习近平主席在向会议致贺信中也指出,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金融领域而言,科技的影响则显得更为深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5月10日在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珀森(Adam Posen)一行交流时强调,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金融科技近年来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在服务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密切关注其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尤其是营运模式变化、消费者保护以及网络系统安全等。


  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金融和科技又相辅相成,金融科技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传统金融业的核心驱动力。从经济发展大局出发,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金融业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既离不开本土实体企业基于自主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也离不开外部主体的深度参与,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突破口。


  近两年来,各省市也在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对技术购买、科技咨询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以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月中旬,上海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提出促进各类主体创新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六大改革任务,引发热烈反响。


  如何融入更加开放的市场?这对于中国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金融企业而言都是一项长期的考验。可以看到,伴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海外有实力的科技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持续加深,有助于国内企业融入全球产业网与价值链。在“引进来”的同时,中国科技企业应将目标瞄准海外,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对外输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对外投资带动企业发展。


  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也会更加充沛,未来发展值得期待。(稿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