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金融因科技普惠 经济因“中小”振兴

2019-03-12  来源: 内蒙古金融网   浏览量:
要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必需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在我国1亿多市场主体中,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小微企业超过6500万户,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超过2700万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举足轻重。

本网讯:要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必需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在我国1亿多市场主体中,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小微企业超过6500万户,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超过2700万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举足轻重。


  2018年,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控风险等调控措施落地,市场平均利润率下降,银行逐步压降贷款,企业应收账款回流变慢。各种因素叠加下,企业利润下降,现金流承受很大压力,融资紧迫。对此,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融资支持政策和措施,特别强调加大扶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激发亿万中小微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可以看到,相关政策措施的效果已开始逐步显现,市场信心正在得到提振,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普惠金融,相关配套资金支持陆续落地。然而,中小企业融资毕竟是多年的世界性难题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在外部环境压力下降低风控标准,这就需要尊重商业逻辑和金融本质,挖掘融资难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手段综合施策,精准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高效流向有潜力、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实现银企互相促进和持续发展。


  解决融资难题,要综合剖析征信、评信、授信等各个流程中的具体症结和堵点,相应引入政策支持、差异化监管和科技手段解决问题,打通融资全流程。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系统性难题,源于企业信用信息不全面、发展前景不明朗、风险定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机制有待做出专门化、区别化安排,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信息流通和交易撮合服务。


  聚焦于这些环节,逐一分析现实层面的资源与机会,或将有利于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信用是一切金融活动的总抓手。在中小微企业普遍缺少信贷记录的现实面前,要另辟蹊径,汇集、分析海量多维的替代类数据,结合企业所处的商业场景和产生的交易结算等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云等技术,综合评估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和企业主风险,对企业信用做出全面、可靠的信用评价,对企业生存发展前景做出合理推测。在具备条件的供应链平台企业和核心企业打造的商业生态圈,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声音图像识别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实时抓取、留存并分析关键数据和信息,让数据和技术发现企业的当下信用,预测未来信用。


  第二,信用的建立为企业获得授信提供了初步条件,可以解决对企业“贷不贷”即普惠金融中的“普及”问题;而对企业“贷多少、贷多贵”这类“优惠”的问题,则必须尊重金融的风险溢价这一本质属性,对企业信贷进行风险定价。传统的贷款产品期限和计息方式往往参照某个基准进行“一刀切”式上调或下调,没有深入了解当时的商业场景和企业的特定需求,没有对业务进行穿透式的尽职调查,难免有些粗放。


  以养鸡场为例,假如从小鸡出壳到推向市场历时四周,那么每一周所需喂养饲料的数量、投入人手的多少和消毒护理的费用等各不相同。粗放式的贷款方案既不能覆盖突发的疫情风险,也没能精准估算喂养成本,用一套产品体系服务多个场景,事实上也是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做法是,将利率与风险挂钩;将贷款期限、贷款额度与企业的真实需求挂钩;在法定的利率浮动范围内合理定价,提供客制化产品。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或扶贫金融,须满足该借、能还、价格彼此公道这几项原则。实现既普又惠在现阶段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要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特点和成长诉求设计合理的金融交易架构和扶持机制。一方面,要大力引入担保、保险、纾困基金等角色帮助银行分担风险,加大对银行从事中小微信贷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支出列入增值税抵押范围,将企业的一部分信贷成本以减税降费的方式冲抵。从银行运营层面,可以考虑将全行的小微融资业务剥离出来独立运营,设定合理宽松的监管指标与经营指标,将资金的风险收入与企业促活效益综合考量。在国家层面,可以考虑划出重点支持的行业产业门类,归集各类政策性资金和财政扶持,引入成熟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承担授信评审,将其服务收入与企业风险表现直接挂钩,以市场化的方式将政策扶持资金用好、用对、用出效益。


  第四,一个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对于银行、企业和政府都是不可或缺的。本着“让数据发现信用、让信用计量金融、让金融普惠大众”的总体思路,可以考虑发挥征信机构、大数据风险管理机构、信用评估机构和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力量,建立国家牵头、统一管理和根据区域特点满足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智能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大数据信用建设、科技赋能金融、资金资产对接及运营监管等一体化服务。例如,对企业信用和风险做出预评价后,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资产类型偏好,在金融服务平台上发布经过预审的企业信息和对应的风险画像,由金融机构自主选择合适的企业,进一步评估风险后做出授信决策。平台为信贷双方建立信息发布通道、资金流通通道、贷中贷后跟踪与管理功能,以及担保、理财、保理等其他配套金融服务,促成企业、资金方、第三方服务机构高效对接并完成交易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前惠普金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事实上,很多人对普惠金融的认知都存在误区。普惠金融的英文原文是“Inclusive Financing”,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包容性金融”,这里面只有普的含义,并没有惠的含义。“Inclusive”就是指所有人都应该有权力获得金融服务。因此,普是绝对的,惠是相对的,惠要根据个人资信状况,包括诚信程度,道德水平,盈利状况,相对定价,企业、个人利率应该是不同。多年的市场实战经验令我们深刻感悟到,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要想做好普惠金融以及消费金融服务,必须利用科技手段。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才能使各类金融需求者都能享受到合适的金融服务,这是实现普惠金融的第一步。其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技术有三点,即: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区块链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但风控大数据化、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


  首先,中国目前传统的信用体系还不足以支撑现有需求,这就需要非信贷的替代性数据,包括社交数据、出行数据等等,将其作为替代传统数据模型的补充。作为替代性数据,其劣势是相关性略弱;优势是数据极其庞大,我们会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换来效率的提升。


  此外,对金融机构而言,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在获客方面有一定难度。获客渠道线上化,除了线下成本高的原因之外,还存在线下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主要靠人工完成,道德风险就无法规避,必须要用科技方式来规避。也就是说,尽可能把人工的工作降到10%以下,大部分审批工作,甚至获客工作由计算机完成,这亦是当下的行业趋势。


  国内知名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科技平台百融金服(百融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依靠科技手段已服务数千家银行、保险、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C+B(企业主+企业)双维风险画像、一网两平台、混合风控云、小微惠融贷等为代表的系列技术和服务正迅速应用于制造、快消、化工、三农等实体经济领域,在北京、广东、河南、福建等省市与当地金控集团和中小企业平台展开合作,用科技的力量推动金融普惠。


  这里特别以C+B(企业主+企业)双维风险画像为例,强调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助推。业界普遍的共识是,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是世界性难题,其特殊之处在于:一方面,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很不规范,真实的经营信息极不透明,企业信息远远不足以支撑信用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几乎完全取决于企业主个人能力与品行,企业主个人的信用能极大地影响企业的信用。因此,百融金服很明确地提出,要做好小微企业信用评估,必须将企业主的个人(C)信用信息与企业经营实体(B)的信用信息结合起来,并且采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手段来提升信息利用的效率,才能解决好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的问题。


  具体来说,信用+诚信是构成小微C+B双维风险画像的基本要素,信用包括基本面、关联方、公司治理、经营稳定性、风险信息;诚信包括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百融金服运用多年积累的多维、海量数据,以及超强的大数据技术,将基于产业链中企业经营资产的流转信息的交叉核验,比如对订单、商单和应收账款的动态匹配。依靠人工智能的识别手段技术,这些客观化的信息有效整合后,进一步强化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还原了业务和资产的真实性,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强化风控预警能力,形成智能化、线上化、自动化智慧风控解决方案。


  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守信激励创新产品与服务”联盟,即“信易+”联盟,作为第一批成员,百融金服成为小微企业信用评估唯一指定机构。百融金服信易贷C+B(企业主+企业)双维风险画像,可以多模块全息助力线上小微业务进行延展。截至目前,百融金服每天参与信用评估服务的数百万笔业务中,有60%为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既是社会与经济的“小细胞”,又是国家与民族的大未来。


  2019是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亿万中小微企业构成我国经济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生存、发展、壮大过程中离不开金融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引导资金之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是极有意义的工作,她影响着当下和未来。(稿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