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FC动态 >> 正文

生态、民生与经济平衡驱动道靓丽风景线

2017-09-12  来源: 内蒙古金融网   浏览量: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达拉特旗完成了由防沙、抗沙,到治沙、用沙的理念性转变,曾经“不可治愈”的沙漠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巨大资源宝库。

        本网讯: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达拉特旗完成了由防沙、抗沙,到治沙、用沙的理念性转变,曾经“不可治愈”的沙漠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巨大资源宝库。

  

        9月10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以达拉特旗为代表的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区,达拉特旗防治荒漠化所取得的成就让参会代表们深感惊诧和震撼。

  

        考察途中,只见数万平方公里的沙地都已经披上绿色,沙柳、樟子松、沙棘等植物郁郁葱葱,处处显现出盎然生机。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大片的沙障牢牢锁住了流沙,成了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标志性风景。

  

        “到处草木葱茏、满眼绿色。一不小心,还以为走进了旅游风景区呢。”同行的媒体记者打趣地说。

  

        的确,曾经漫天飞沙的银肯塔拉综合治理工程区现在就是一处旅游景区。

  

        银肯塔拉,蒙古语意为“和谐的草原”,但这里并没有草原。处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东端,银肯塔拉南北近20公里宽的沙海,将达拉特旗西部近一半的国土面积分成南北两块。

  

        从2000年开始,围绕天然绿洲保护,银肯塔拉实施了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工程区外沙丘迎风坡和沙丘间低地栽植杨树的方式,建成了2至3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在天然绿洲周边,人工播撒杨柴、籽蒿,利用道路设置沙障固定流沙,沙障内栽植沙柳、柠条、杨柴等树种。目前,银肯塔拉共设置不同类型沙障700公顷,累计治理面积1800公顷,示范带动周边地区治沙造林6700公顷,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保护了天然绿洲。银肯塔拉也被打造成了一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游客络绎不绝,旺季每天接待量达3000余人次。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来自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自然资源和旅游部林业和养蜂处处长伊兹科尔对银肯塔拉的治沙技术十分感兴趣,与当地治沙技术人员热络地攀谈起来。

  

        “当地人对治沙植被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沙地特性选取相应的治沙植被,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办法。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伊兹科尔说,“内蒙古和坦桑尼亚气候不一样,但这里的治沙技术有很强的借鉴性。”

  

        治沙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沙漠,而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沙和谐”。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治理,达拉特旗已基本消除了荒漠化的威胁,生态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如何在继续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走出一条“生态、民生与经济”平衡驱动的新路子,成为当地近两年思考的问题。

  

        目前,已经探索出不少成功的实践,如围绕沙漠观光打造的响沙湾旅游景区,围绕沙柳种植与开发打造的发电和木型材项目,围绕甘草种植发展起来的药品和保健品生产,围绕沙棘种植开发出的饮料加工等等。

  

        立足于沙漠资源和蒙古族文化底蕴,从1984年起,响沙湾开始探索沙漠资源综合开发治理,现在已经发展形成以大沙漠观光和民族风情体验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吸纳当地百姓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依托沙柳、沙棘等沙生植物,发展林业深加工产业,目前,达拉特旗已建成年产10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种植1万亩俄罗斯大果沙棘,沙棘饮品加工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

  

        特别是以沙柳刨花为主的沙柳平茬物综合利用模式,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关注。

  

        “沙柳在治沙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还延伸出了相应的产业链,激发了人们参与治沙的热情,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很让人惊叹。”来自尼日利亚的代表顾克特表示。

  

        “沙漠之中随处可见绿色。中国人确实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自克罗地亚的玛丽萨在参观结束时竖起了大拇指。她介绍说,克罗地亚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荒漠,但土地退化和干旱成为他们面临的难题,在这些方面克罗地亚有许多东西需要向中国学习,在这些领域可以开展更多合作。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尤其是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实践成果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政府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农牧民密切合作,开展了防治荒漠化的大量基础性工作,让沙尘暴和流动沙地止住脚步,荒漠化面积不再进一步扩大。真的很了不起!”伊兹科尔说.


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