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消费金融 >> 正文

监管的趋严消费金融即将要告别躺着赚钱啦

2017-12-13  来源: 凤凰网   浏览量:
近期,随着政策监管趋紧,现金贷“闭着眼睛放贷,躺着赚钱”的时代宣告结束!监管风暴下,野蛮生长的消费金融将何去何从?

        本网讯:下半场将从粗放经营转向技术创新致胜


        2017年是消费金融大爆发的一年,也是行业环境变化莫测的一年。


        近期,随着政策监管趋紧,现金贷“闭着眼睛放贷,躺着赚钱”的时代宣告结束!监管风暴下,野蛮生长的消费金融将何去何从?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正迎来由乱到治的下半场,行业亟待回归金融本质,从粗放经营转向精耕细作,强化金融科技创新,为普惠人群实现信用价值,将成为发展趋势和行业致胜之道。


        强监管风暴来袭 “维有信用 凝聚价值”


        消费金融是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一大热点,近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规模呈上升趋势,预计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增长率将延续过去两年快速增长,超过100%。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行业乱象,比如个别平台利率太高、乱收费,消费者借贷负担过重,一些平台忽视风控、不良率过高等,引发社会争议和担忧。


        近期,政府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提示网络小额现金贷业务风险,整顿“现金贷”业务等,都预示着小额贷将迎来严厉监管和整顿,消费金融也需要正本清源,回归正轨。


        “这一轮的整治标志着现金贷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粗放模式将成为过去式。”蚂蚁金服花呗事业部总经理邵文澜近日表示,消费金融在解决大众消费需求上有很大价值,但是以高利息覆盖高风险的“现金贷”方式显然不是健康发展的解决之道。


        伴随监管趋严,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模式转型迫在眉睫。在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喆看来,长期以来,人民的金融需求尤其是长尾市场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金融科技为社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些要得到肯定。


        中国目前真正被银行服务的信用客户只有1亿多人,拥有征信报告的仅有7.8亿人,还有相当大的群体没有享受过银行的信贷服务。正是在此形势下,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凸显出旺盛生命力。随着政策监管增强,行业去芜存菁,对消费金融来说,普惠金融仍是价值所在。


        “针对金字塔尖的优质客户(高净值人群)大额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完全饱和甚至溢出。真正难做、而且有价值去做的是海量的下沉客户。”国内最早开展个人无抵押消费信贷服务的维信金科CEO廖世宏表示,维信金科等金融科技企业要做的就是,“去啃那块社会价值最大、最硬的骨头。”


        面对新的行业环境和监管趋势,为更好传播信用价值和品牌理念,维信金科近日联合第一财经推出品牌宣传片,在TVC中,诺贝尔奖得主、有“微额贷款之父”之称的穆罕默德·尤努斯为信用“发声”。廖世宏表示,公司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逻辑,正是“为用户凝聚信用价值”。


        以科技探寻信用之美


        金融科技在国内一片火热,中国金融科技的应用率已高居世界首位,但很多企业仍然只是作为一个噱头。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近日甚至呼吁,“金融科技普惠效果还没达到,却达到了普惠的欺诈。”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近期在国际金融论坛第14届全球年会上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绝不能搞脱离自身发展阶段、超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过度创新,更不能搞打着创新旗号、规避法律监管、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伪创新。


        随着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迎来下半场,合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比如在信用贷款方面,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更多是在挖掘、提升用户潜在信用价值,而不是简单利用用户已有的信用价值。


        “我们将自己定位为金融科技,从成立就开始利用模型,算法和风险量化的思路做金融。近年来,也一直在平台上结合人工智能,包括面部识别,活体检测,云计算等,实现智能获客,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维信金科认为,所有这些尝试都是为了提升金融效率,降低信用风险,最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才是金融科技的探索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在央行定调金融科技监管之后,未来金融科技公司将回归主业,专注技术,行业也将逐渐摆脱粗放经营,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智能化运营,从而为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充分服务的信用人群,提供便捷、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