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村金融 >> 正文

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力度大创新多

2022-12-29  来源: 网易   浏览量:
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力度大创新多



本网讯:《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21)》正式发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揭晓

《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21)》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完成。

本报记者张娜

徐春培

12月22日,《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是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部分首都高校专家学者,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一年深度调研并论证完成的。《报告》从实践视角出发,对各地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其已经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布发布《报告》,并介绍相关成果。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在发布会上同时揭晓。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既须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创新探索

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要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大历史任务。

乡村振兴,金融必须先行。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赋能将助力农业农村中人力资本、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整合,迸发出振兴的力量。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普惠金融、涉农资金投放、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等方面构建了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框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五部门发出《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金融资源投入,通过充分的金融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报告》认为,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既需要中央决策层高瞻远瞩、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各地农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所处环境条件等进行自下而上的积极探索,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可圈可点

在实地调研中,调研组发现,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成果可圈可点。

农村金融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力度之大,从数据中可见一斑。截至2021年9月末,广东农信涉农贷款550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9731亿元,支农支小信贷投放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围绕打造广东农业特色名优产品,广东农信开发推出834个支农支小特色贷款产品,年累计投放贷款超5000亿元、惠及“三农”和小微客户超50万户;发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708户、183亿元。

各地的农村商业银行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江西全省农商银行近三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5251亿元,余额1551亿元;累计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万余户、支持农户330万户,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贷款568亿元,实现对乡村振兴产业链条的全覆盖。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424.97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342亿元;今年以来,仅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就办理助农交易764万笔,涉及金额近30亿元。

截至9月末,四川农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72万户、余额1997.85亿元;个体工商户贷款55.84万户、余额1606.89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6.45万户、余额546.71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21.45万户、余额639.34亿元;智能小额农贷14.49万户、余额91.91亿元。

各地农商银行、农信社支持乡村振兴创新举措亮点纷呈

福建农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农村要素市场化、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政策与形势要求,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提炼总结、升级推出29款“五福”系列信贷产品,同时鼓励基层行社因地制宜创新“小五福”产品,形成“大五福+小五福”的产品体系,打造了一系列便利化、广覆盖、易推广的普惠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了农村融资难、融资慢等难题,助力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持续为乡村振兴“供血输氧”。福建农信还持续深化“多社融合”模式,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机制灵活等优势,把农信社的服务触点与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益农信息社等有机融合,探索打造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服务“五位一体”的营业网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点转型模式,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农驿站”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社区的神经末梢,真正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米”。积极引入认同福建农信经营理念、治理结构完善、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供销社、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有相同涉农基因的主体入股农信社,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模式。2021年5月,尤溪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00%持股的尤溪县供销商社入股尤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式成为尤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股东。

为助力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广东农信提升金融科技服务能力,创新“大数据+信用”体制机制,在金融信用、支付环境、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以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推进“数字信用乡村建设”,利用“大数据+熟人评价+走家串户”的信用村建设模式,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加快建设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线上线下数据互联互通,探索建设“悦农分”信用评价体系,拓展“悦农分”场景应用,协同提升乡村治理和诚信环境;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下沉农村,截至10月末,累计开展“智慧+”医疗、交通、政务、生活、教育等项目1500余个;“悦农e付”累计拓展收单商户60.08万户,年度累计交易笔数达1.81亿笔;由广东农信牵头建设的新增示范镇达54个,牵头建设打造为精品镇的达14个。广东农信还积极开展“广东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试点,将“数字政务+数字金融”向基层延伸,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布放2万台政府服务一体机,在村落打造集电商、生活、金融、政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让村民享受“指尖办、门口办”。

江西全省的农商银行也聚力“大数据”支撑,以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积极融入江西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局,聚焦破解融资“需抵押”“靠担保”的难题,搭建农村大数据、银政企对接两大平台,对接农村资源、政府政务、信用村三类数据,开发线上线下全流程的乡村振兴系列产品体系,深度嵌入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金融服务。

金融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四川农信采取“银政”“银企”“银商”共建模式,升级打造“金融+政务+村务+电商+民生+物流”六位一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了增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服务效能,四川省农信联社与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签订《“政务+金融”综合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载体,推进政务和金融服务渠道共建共享、服务内容互联互通、便民活动合作联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创设便民服务基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入驻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可以代办党务、民政、人社、农业农村等政务服务,实现“站点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服务共抓”。截至9月末,四川农信已累计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4.2万个,其中较具规模的农综站11075个,覆盖16151个行政村,乡镇覆盖率达91%,行政村覆盖率达88%,发展金融服务联络员3.7万余名,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创新经验可资借鉴

《报告》还盘点了各县级法人农村金融机构保持脱贫人口金融支持的连续性、聚焦乡村振兴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体制机制的具体探索与典型经验,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等促进农村金融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报告》提出,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仍然面临有效金融供给不足、明显滞后于金融需求的突出问题。从本质上还是因为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仅仅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充分的金融赋能。为农村金融提供必要的财税支持,可实现以政府力量撬动市场力量的良好效果。探索对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增值税和所得税适当减免,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针对农信社、农商行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的富余资金沉淀为分散的“孤岛”,难以实现较高效益的运营的情况,可根据其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业绩”,支持省联社获得理财中心、资产管理公司牌照,作为对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鼓励”,也增强其赋能乡村振兴的能力。

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更好地在全面小康新起点上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以“构建新时代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格局”为主题,广泛征集并认真梳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全部来自基层一线,直接触及乡村金融实际,内容真实、覆盖面广、创新性强、特色鲜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和成果。案例着重对具体创新做法的还原和呈现,突出做法、突出过程、突出两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学习参考、可借鉴复制、可交流推广。优秀案例名单将在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导刊微信公众号发布,具体案例内容将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进行传播。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