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频出 消费金融格局或重塑
2021-02-05 来源: 中国商报 浏览量:本网讯:随着评级体系的推出和运用,整个行业将在规范运营的前提下,呈现差异化、精细化的新发展趋势。监管启动对消费金融公司评级,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消费金融公司的规范化经营,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利好。
快速发展的消费金融再度迎来强监管。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对成立时间超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消费金融公司法人机构进行监管评级,监管评级为5级的消费金融公司,或面临合并、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救助计划,甚至退出市场。此前,基于合规要求,花呗、微粒贷等互联网借贷产品受制于监管纷纷降额,而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迎来“松绑”。未来消费金融领域竞争格局或将重塑。
消费金融快速发展
2020年被业内称为消费金融牌照的“开闸”之年,年内共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这是继2014年(批筹6家)、2016年(批筹7家)后,批筹数量最多的一个年份。其中,小米、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已开业,蚂蚁、唯品富邦、苏银凯消费金融正在筹建中,消费金融牌照发放明显提速。备受关注的蚂蚁金服也在这一年斩获消费金融牌照,拟与宁德时代、南阳商业银行、中国华融等共同发起设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此外,福建海峡银行、富滇银行、吴江银行、宁波银行、上海农商行、南京银行、江阴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也相继传出计划筹建消费金融公司的消息。
另据零壹财经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0》,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已形成,包括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等。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消费金融也衍生了很多新发展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一共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公示专利合计333项,同比上涨118%。
“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或将继续扩容。新形势下,行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在促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等机构广泛参与竞争下,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将从蓝海走向红海。
补齐评级监管短板
消费金融公司一直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探索方向,为传统银行信贷覆盖不到的人群提供小额、分散的消费信贷服务。但在发展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与规模等指标增速表现平淡,反而在内控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消费者保护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监管罚单不断。
在强监管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的持牌化经营已成为常态,而相比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评级监管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此次发布的办法则补齐了这一短板。
据悉,办法从公司治理与内控(28%)、资本管理(12%)、风险管理(35%)、专业服务质量(15%)、信息科技管理(10%)五大维度,将消费金融公司划分为5级,数值越大表示机构风险或问题越大,监管将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并规定对监管评级达到5级的消费金融公司,应责令其实行救助计划,或依法实施接管;对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的公司,可依法实施市场退出。
银保监会称,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结果是监管部门衡量公司经营状况、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程度,以及制定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实施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准入事项的参考因素。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监管评级的推出有望削弱行业利润至上的经营导向,中和唯规模论、唯盈利论的导向下引发的种种问题。比如在粗放经营时代,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行业软肋,评级体系赋予这一指标的权重高达28%,能很好地推动行业持续改进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竞争格局或重塑
在消费贷领域,银行信用卡借贷规模约7万亿元左右,互联网机构消费信贷余额市场普遍估计存量约在3万亿元左右,作为“正规军”的消费金融规模则仅为5000亿元左右。
随着多项监管新规的发布,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或发生改变。2020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高了网络小额贷款的设立、跨地区展业的资本金要求等合规要求。随后,花呗、微粒贷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纷纷降低授信额度。
中国银行业协会表示,国家将推动消费稳定增长作为工作重点,消费规模、消费质量、消费能力、消费环境与消费政策等方面将有较大改善,结合P2P平台及小贷公司的清退与转型,消费金融公司贷款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
与此同时,银行消费信贷发展也迎来重磅利好。《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下发,自今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业内指出,信用卡利率管制“松绑”,将增强信用卡业务在信用消费领域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张旻)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中国人寿在鄂推“福汉康”:惠及武2025-07-10
- 中国人寿鄂尔多斯分公司开展“7.2025-07-09
-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晋”彩2025-07-09
- 蒙商银行落地首笔“普惠保”业务2025-07-09
- 暴雨袭城 “变形金刚”全员出击2025-07-03
- 【数字普惠】 法定数字货币与普惠2017-02-20
- 郭震洲:技术创新打造数字普惠金融2017-02-22
- 【普惠】新型金融服务企业是普惠金2017-02-24
- 行业迎春天PPmoney深耕数字2017-02-27
- 数字普惠‖技术红利将推动数字普惠2017-03-02